您好,欢迎来到唐山市陶瓷协会!
0315-5773285
微信公众账户
唐山陶瓷协会 > 详情
行业新闻
往事回忆 唐山陶瓷厂
发布时间:2022/11/28    来源: 唐山陶瓷协会

往事回忆

唐山陶瓷厂

197112月至19738月末,我在唐山陶瓷厂(以下简称唐陶)原料车间当工人——带级学徒一级工。

说到现代卫生陶瓷,目前公认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卫生陶瓷出自于唐山的启新瓷厂。启新瓷厂是唐陶的前身,始建于1914年。

唐陶是建材部部属企业,主要生产卫生洁具,是我国最早生产和出口卫生陶瓷的企业。

我们一批进厂的四人:我和王援朝,宋仕东,马女士(叫什么一时想不起来了)。我到原料,援朝去机修,宋和马到成型。

到厂后第一件事是办工作证。车间马师傅告诉我,自己去照个相,厂子报销。下面是我的工作证照片,因公需要,厂里报销的。                        

    

说起来下班后的工人特别整洁利索应该是唐陶一大突出特点,这很可能是因为缺什么补什么。大多数工作中的唐陶工人没法看,身上都是泥泥水水的——有老工人自嘲说远看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走个脸碰脸原来是唐陶上班的——这样下班后的唐陶工人注重形象十分合乎逻辑。

原料车间属于粉尘作业,每上一个班有一毛八的粉尘补贴——成型车间也一样,而烧成车间则是一毛五的高温补贴。这一毛八(以及一毛五)不发钱而是发票,可以去食堂买菜。食堂除了六分、一毛、两毛、三毛的菜,专门有一毛五(高温票)和一毛八(粉尘票)的菜式,交票即付。原料车间是三班倒,交接班时间是八点、十六点和零点,大家习惯分别称之为白班(八至十六点)、中班(十六点至二十四点)和后夜(零点至八点)。二十二点至六点有夜班补助:每小时八分。我到原料车间后不久,领导安排我当记工员,造工资表。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级工34/月,二级工40.97/月,三级工50.06/月,四级工56.28/月,五级工64.19/月——原料车间最高就是五级工。当时我们厂的工资是很高的,仅次于唐山电厂(电厂一级工35,二级工42)。

二哥(原料车间刘维蕃师傅)说,当年流行一个说法:启新开支买匹布,华新开支(?),开滦开支打壶醋。可见当年我厂薪资水平明显高于开滦,可我现在想不起中间华新是如何说了。

老工人们都说,唐陶越来越抽抽——刚解放时原料车间的大碾大磨下面有解放军站岗,严禁闲杂人等靠近,足见其重要性。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视察唐山时曾莅临我厂,当时其地位可见一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唐陶的地位逐年降低,或者换句话说,唐陶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其重要性降低是必然的。

1968年建材部玻陶局分配给唐山陶瓷厂31名淄博陶瓷学校(中专)的毕业生,他们和之前分来的北京建材学院的几位大学生,为我厂增添了新鲜血液。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厂里的骨干和中坚。

我在原料车间细粉碎组工作,工种是“大碾大磨推车入料”,粮食定量47/月,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当时市民定量24/月)。工作了一年半,到736月底,厂里推荐我去上大学,车间张天祥书记和李凤森主任说,快离开咱们厂了,就别再倒班了。这样,我又在料场上了两个月的常白班,这使我得以认识唐陶的一位神人王绍卿王师傅,我有专文在人物万花筒唐陶篇中讲述。

满打满算我在唐陶就上了二十个月的班,时间不长,但大有收获。我的工友们的敬业、自律、质朴、直率,使我对工人一词有了感性的认知,对我的行为准则和与人相处有着积极的影响。

让人遗憾的是,唐陶如今破产,不复存在了——厂址开发成了高档住宅小区。

思之怅然,一声长叹。

下面两张照片是我在唐陶的一点记录,很珍贵。还有我和苏成德(淄博陶校学生之一)离开唐陶去上大学——我去了河北化工学院,苏成德去了唐山矿冶学院——接到通知后我们两个合影留念,照片放在人物万花筒唐陶篇里了。再有就是,魏小英(我的一个小老弟、小朋友)曾经拿着他的相机,跟我到厂里给我拍劳动照,当时他看到我光着膀子拉车,汗水打湿了工装裤腰部洇至臀部,一边赞叹棒极了,一边频繁按下快门。这批照片找不到了,真遗憾!


                         壬寅仲冬朔日于蜗庐

附:

启新瓷厂创建初期简况

         ——题注:正文抄录1991年完成的《唐山陶瓷厂厂志(1914-1990)》

1889年(清光绪15年)唐景星(又名唐廷枢)初建细绵土厂(即水泥厂),由于设备简陋,窑炉小,原料来源不便,质量低,出灰少,亏欠甚巨,遂于1893年停办。

1900年(光绪26年)清政府修建京(北京)奉(沈阳)铁路和军事要塞,需大量水泥,均购于外国,价格昂贵。原启新洋灰公司创办人周缉之、李希明利用原细绵土厂旧址(在唐陶厂院内)研制洋灰,并聘请德国人汉斯.昆德博士为技师,以本地黏土、石英石为原料制成洋灰。于19067月正式成立启新有限股份公司。1907年启新甲厂建成投产。细绵土厂除继续烧制灰块外,同时制作砖瓦等建筑材料,1909年改称“西分厂”,不再烧制水泥,在启新洋灰公司理事决议下建立了瓷厂,招募工人30余人,于1914年初具瓷厂规模,开始先后制作日用瓷、小缸砖(马赛克)、红铺地砖、由汉斯.昆德兼管制瓷,后职工发展到百余人。

1922年启新公司派汉斯.昆德去欧洲考察新式洋灰机械,并物色陶瓷专家。1923年汉斯.昆德回到中国,请来造瓷专家德国人魏克,并由德国购进造瓷机械,用本地原料制瓷。由于所生产的日用瓷坯体较厚,色泽灰黄,质地粗糙,尚有吸水性,当时被人称为“洋灰瓷”,瓷质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难与江西瓷竞争,产品积压,公司灰心,计划停办瓷厂。

1924年,汉斯.昆德又要公司添置制瓷机械,因公司无意经营,拒绝继续投资。后经双方协商,从192471日签订承租合同,改由汉斯.昆德经营,自负盈亏,并定名启新瓷厂。

192471日起,汉斯.昆德及其次子欧特.昆德先后承租经营瓷厂,直至19481212日唐山解放,共经历24年,先后连续与启新洋灰公司签订了四次合同(这样我厂工会的小库房里有一把很高级的德国制作的大提琴就是顺理成章了)。


启新瓷厂,原照未说明拍摄年代


厂区大门,与上图差别甚大。此图及后面几幅照片为我20136月回唐期间所照。


汉斯别墅,前文说到的工会和小库房就在这幢建筑里。


厂办公楼